通過媒體的眼光來看兩岸茶文化 – 王愷

2018-09-05
图片来源:活字文化

王愷

媒體人、日客直播總編輯、活字文化新媒體總監,原三聯生活週刊資深主筆。對生活方式有深入瞭解,著有「文藝犯」、「浪食記」等,主編有「茶之道」,「香之道」。

在去台灣之前,和台灣歸來之後,以及歸來的兩年後,我的思想是不斷在變化的。

去之前,我記得我們這兒有文博界的權威孫機老師,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研究【中國古代器物史的,寫過描摹日本和台灣茶道的文章,用了很厲害的詞,形容台灣的喝茶和大陸的喝茶,幾乎是一種表演,而且是捏造的表演,是無法上升到茶道的。他覺得日本是有茶道的。他也看過早期大陸和台灣喝茶的表演,他覺得這些東西是向壁捏造之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比如日本茶道千家流派中有強調人的平等,無論是窗外風景,還是茶寮設置,都與中國的哲學是有巨大差距的。我們中國人喝茶可能講究的是隨意喝茶。江南精緻的紫砂壺,可能就直接對壺嘴喝,很多人奉行大杯喝茶,我們把喝茶都當作日常化的事情,缺乏儀式化的東西,孫機可能覺得那樣子的喝茶模式都是裝腔作勢。

 

 

 

 

最早來大陸的台灣人,很多是做買賣的,他們來賣普洱、賣茶具的時候,都會將這些東西說的玄而又玄。我是先去了日本,又去了台灣,我也是充滿困惑的:台灣到底是什麼,到底有沒有茶道這些東西,台灣茶系統的根源在哪裡,都很讓我困惑。

二○一二、三年第一次去的時候,見到了很多大家。當時是非常震撼的,是被當時背後的審美所震撼。因為當時對茶湯的感覺,對為什麼這樣泡茶等等都會有一定的困惑,很多玄學的東西無法說服我。這個困惑其實到今天上午還是普遍存在的,上午,我問了的五位茶人同一個問題,就是茶席最重要的是什麼,每個人給我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其實在台灣這種情況是不怎麼會發現的。首先我要泡好茶,要做一個茶席,是要茶表現的最美好,不是說為了一個表面的審美體系,審美的背後是有一個思維體系的,不是一個空洞的體系。台灣的茶審美體系,在我們的研究下來其實特別清楚,它裡面有一部分是潮州功夫茶帶過去的,台灣有大量的潮州人,台灣茶是非常典型的來自於中國大陸古時飲茶方式。

舉個例子:台灣最早流行的老人茶,屬於潮州四樣寶體系中帶來的,只是缺少了橄欖炭,包括風爐也有的用,有的不用,但是對工夫茶的品飲的熱愛是留下來了,其次,台灣從日本學了大量的茶學審美,尤其是日本的煎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承襲於中國的明代,保留了完整的形式,比如茶湯的保留和倒茶的手法。舉例日本煎茶道,已經物化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台灣的煎茶道受日本的影響遠遠勝過受大陸的影響,那這個影響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審美了,還有物質的原因,都是島嶼,所以台灣茶這點上看,有很多中國古代茶學系統的遺留。

 

 

 

 

台灣的土壤、台灣茶體系的技術、台灣茶的製作工藝,都導致了台灣的茶具和大陸的茶具完全是兩個體系。台灣的茶道美學一是受到日本的影響,還受到潮州功夫茶的影響,三是自己本地的滋養,在不斷的茶藝比賽中,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台灣茶的複雜性是足夠的。現在有人瞧不起台灣茶,是沒有道理的。台灣茶和福建茶基本都是一個體系,福建茶算得上是中國茶工藝的程度最高的系統,甚至我們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時代,在那時中國的整個製茶重心就已經轉移到福建山區了。到目前為止,福建整個製茶工藝是非常複雜的,它要體現茶的完美度。

從茶湯的角度上,台灣茶在不斷的比賽中建立了口感的體系和術語標準。台灣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也不是本土生長起來的,但是它逐漸形成了自我的強大風格。這種風格出現在大陸是比較突然的,無論是因為我們寫了「茶之道」,還是大陸逐漸興起的中國古風的影響,再來就是台灣茶人不斷地來大陸教學,整體上突然形成了一個潮流,幾年之間,在大陸看到了無數模仿台灣的茶室和茶席,甚至僅僅在半年或一年之後,我們看到了無數的翻版、盜版等等,葉老師說茶審美,其實是整個茶審美的影響下,大家漸漸放棄了原有的大陸的傳統體系。

以前大陸的茶席審美為何沒有生命力?是因為以往大陸的茶體系是偏鄉土氣的,沒有太多審美的東西,再加上當時茶風不盛,沒有一整套的系統。但台灣的審美體系中帶有日本和小清新情調的,台北正好還有個故宮,整個的中國文化的根基是非常深的,所以台灣體系進來的時候,就顛覆了大陸的體系,一下子風靡了整個大陸,這兩年,當人進入一個喝茶的地方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茶空間,沒有茶人的話,會覺得說這不行。這是第一個層面的東西。

 

 

 

 

但不久之後,台灣的體系進來了,大陸自發的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他們追求審美,但這種審美不完全是台灣化或者日本化的,這裡有非常強烈的土壤和地域的問題,大陸太大了,我們可能忽略了島嶼和大陸最明顯的區別,是物質的不同,導致了審美方式的不同,比如上次一個朋友在山上採茶花拍了一張照,說這茶花曬乾了就能去喝了,裝了一竹筐茶花,特別漂亮,特別隨意,絕對不像現在說,擺花擺茶席一樣的不自然,他就是隨意地扔在竹筐裡。這說明大陸的主要審美,尤其是基層鄉土的審美,還是沒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我們看《千利休》,比較近的日本電影,裡面的茶花都是只摘一朵,放在清晨的茶室裡面,這說明兩者的區別太大了。正好就是典型的大陸和日本兩個審美區別的問題。

大陸實在是太大了,導致所有的東西都有充足的供應。比如茶器,我常去景德鎮,景德鎮的人民從來都能拿出工藝非常好的瓷器,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藝遠超台灣,但是可能對茶性還不熟悉,所以很多杯子做的不對,但是我覺得這個改進也很快。

台灣茶有普洱的體系和烏龍的體系,就此發展出台灣的喝茶方法;台灣的茶席審美有台灣的原因,有空間的侷促性的限制,而大陸茶的種類多,喝茶方法就不會完全一樣,大陸茶系統的審美是空間大的原因下造成的審美,空間大,物產也豐富,想法就不會完全一樣。

 

 

 

 

大陸在不斷誕生新的茶飲體系,比如我認識的設計師正在努力做一人一壺一杯的系統。跳出來原有台灣剛進來時候的體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系統,自我誕生的系統,與台灣系統是相背離的。說明大陸人多,物多,可能性就多。大陸的茶文化現狀是非常混沌,雜亂的,但是也是生機勃勃的。台灣的茶文化是一枚種子,到大陸生根發芽,慢慢變成各種樣子,也是因為國家的政策所在,中國也到了一個文化尋根的階段,會注重本土文化、鄉土文化、傳統文化,大陸的人會去台灣、日本尋找一些傳統文化的影子,但最終還是會回到鄉土。

台灣茶的流行有點像當年香港娛樂圈,十年前盛極一時的東西,到現在已經沒落,台灣茶從最初的流行到進一步的沒落也就是瞬間。大陸因為有物質基礎,所以肯定會誕生不一樣的東西,很多人跳過台灣,直接去日本、韓國,也有些人直接去最鄉野的地方創造自己的體系,有時候去景德鎮最偏僻的地方,當地老師就有可能自己做茶席,自己的器物,自己的喝法,甚至有點像明代人。

中國人現在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這麼喝茶?還是從自己所處的時間空間來。北方喝茶是不是就要用大茶杯?用不同的水溫泡茶的茶湯不一樣,是不是要實驗?如果真正顛覆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從中國的鄉土、中國的土壤和書本中去努力的話,大陸會有不一樣的未來。

 

 

兩岸蘇州茶論 - 茶藝第六十三期 五行圖書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