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那杯茶

2019-12-02

文 / 吳瓊      攝影 / Hailing Wang、李松鼠

清晨四點,走在杭州的南山路上。時值秋分剛過,黎明前的晨霧中,瀰漫著西子湖畔特有的草木味道。此刻,淨慈寺與清香齋舉辦的慧日峰下靜心茶會正在等我。


而我,期待這場靜心茶會已經許久許久。


清晨的淨慈寺濟公別院,庭院寂寂,燭光閃爍。從宋代的“南屏謙師,妙於茶事”到今日的慧日峰下靜心茶會,千年一瞬間。清香齋的茶主人們在院中設十張茶席:一樣的桌案,迥然不同的茶席風景,長夏將盡,初秋清爽,花影茶盞隱約透露出茶主人各自的氣質。

運木古井亭簷上,一彎殘月。天空還是沉沉的藍黛色,南山的山巒在天幕上畫出了一筆曲線,呼應著飛機掠過天際留下的那道白線。第一次看到,夜空裡飛機拉出的白霧幾乎是金棕色。

寅時過半,燭火漸熄。一牆之隔的鐘樓內傳來了南屏曉鐘,108下,聲聲入耳,其間還有僧人的誦經,“相扣以義,相應以心”。大家靜坐於庭,聽古剎梵音,待天光破曉。

鐘聲遠去,秋蟲呢喃,無燈殘月,天光竟是如此皎潔清澈。此時,茶人們開始輕輕地點火煮水溫杯泡茶,於無聲處開啟了清晨的第一席茶。茶主人華君端坐席前,右手執壺,用心注水,出湯分杯,這一切都是在微弱的晨光中進行,高山鐵觀音的香味隨之輕輕散開。捧起茶盅,深深吸入這清晨第一泡茶的香味,啜飲一小口茶湯,慢慢嚥下,一股熱流溫暖了心田。

 

兩泡之後,曙光初露,大殿簷椽瓦當,山上樹林綠蔭,周遭的一切逐漸顯露出來。而茶的味道,似乎也隨著天光漸漸開朗起來。這款茶來自台灣南投奧萬大,採摘於2014年冬,有著冬茶飽滿深厚的氣韻。在這個晴朗的清晨,茶的味道似乎更細緻地散發出來,齒頰留香,回甘清甜,杯底冷香更是令人流連。

第二席開始時,太陽已經照到了運木古井亭上,溫暖的陽光驅散了清晨的寒氣。大禹嶺的高山烏龍在開水溫過的紫砂壺中,發散出清晰的花果香味。這款茶產自大禹嶺高山烏龍的最佳產區,海拔高達2600米,特質鮮明。泡出的茶湯清亮順滑,第一泡口感細膩,果香濃郁;第二泡甘津潮舌;第三泡韻味綿長……待到第五泡,茶主人輕輕說:這是茶會的最後一杯茶了。

 

話語剛落,席間一片嘆息,剎那芳華。

一直都覺得,清香齋舉辦的茶會,遠不止是茶會,從中可以領悟到的內容太多太多。去年秋天在上海,聽解致璋老師講她心目中的茶,以及與茶相關的藝術、園林、音樂、旅行等。突然明白,解致璋老師講授的是茶,更是以茶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解致璋老師的茶理念中,“案上山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包含了生活美學、詩畫意境以及空間禪意。兩席茶的間隙,大家輾轉於各茶桌間,茶案上的“山水畫卷”在晨光中徐徐展開。植物、器皿、色調、層次,其展現的方式各不相同:大枝火棘配上芍藥,以示四季更疊;曉芳窯花鳥茶具陳列於淺綠席上,猶如一方清新園景;汝窯的天青色配以黃綠色菊花,一幅秋色圖躍然案上……處處可以領略到“青苔地上少塵沙”的禪意和“樓前芳草接天涯”的悠遠。

靜心茶會是解致璋老師茶道理念的一種集中體現,清香齋先後在多地舉辦靜心茶會,如台北陽明山、花蓮海邊等,大多選在日落或日出時分,意在與自然共生,看斗轉星移、晨昏交替,借一杯清茶,悟尋常人生。

 

與參加過這些茶會的好友交談,她用“醍醐灌頂”、“大大感動”來形容,言談之間,感覺到茶會對她影響至深,不僅僅使她成為一名優秀的茶人,更是將學茶的受益運用到生活中,自律自覺,享受人生。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幾杯茶是令人難忘的,或是因為一杯好喝的茶,或是因為一起喝茶的人,或是因為瀰漫於茶席間的氣息……這些時刻可遇不可求。而解致璋老師倡導的靜心茶會,則是刻意選取易感的時段,精心營造美景佳境,以美的呈現告訴人們:用心生活,不負生命。

賞茶品茗中,讓人沉澱心緒,覺知當下,感受這一刻的美妙。這一刻雖短,但在過後繁雜的日常中,或許會不經意想起這一刻,依然能讓人想到生活中美好的存在,珍惜眼前,放開胸懷,從容應對一切。

FOLLOW US

清香斋二号院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