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生活

當下生活

2019-06-26

茶主人:薛淑惠

解致璋筆記

沈周的藝術重視當下生活,是要在「當下」中,「擠」去外在的干擾,以自由之心直面世界。

 

他的《江閣看山圖》題詩云:「避俗耽幽僻,逃名學古狂。深松無六月,江閣用餘涼。策杖詩將就,看山意自長。何須尋絕島,此地即仙鄉。」

其《幽居秋意圖》題詩云:「焚香淨掃地,隱几細開編。取足一生內,泛觀千古前。風疏黃葉徑,霞發夕陽天。物理終消歇,幽居覺自妍。」

 

這種當下超越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朱良志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搜盡奇峰打草稿

搜盡奇峰打草稿

2019-06-24

茶主人:孟巧鳳

解致璋筆記

搜盡奇峰打草稿」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的名言。「搜盡奇峰」就是博覽山川,走得多,看得多。

 

《黃賓虹畫語錄》記1955年2月病中語:「石濤曾說『搜盡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緊。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圖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結合,畫乃大成。」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隱處即秀處

隱處即秀處

2019-06-22

茶主人:趙幸美

解致璋筆記

中國藝術有一種觀念,就是「隱處即秀處」——最淺顯的地方,也是最深邃的地方。語語如在目前,並不代表淺淺而無深意。好的「淺」,正是ㄧ種「秀出」,是一種富有內涵的「秀出」。

 

沈周是在平和裡,去尋覓「好生涯」,尋找自己的心靈安慰。平和,不是淡然無味的平淡,它包含著衝突,是一種將衝突化解後的心靈平衡。沈周平和的藝術風格,釋放出的是一種人生態度,那種淡去歷史風烟重視當下體驗的態度,脫略塵世煩惱惟求性靈平衡的態度。沈周藝術的淡淡風情,從生命的感傷中透出。

 

自唐代開始,就有詩畫一體的觀念,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繪畫創作中引入詩的精神,從而為一種提倡心靈表達、重視境界創造的美學思想提供了基礎。

 

「即興之作,當下妙語,石田善為之」,這是何良俊評沈周之語,沈周畫也是如此。他的畫引入詩學中的「興」:強調繪畫創作的主要目的是「寄興」,表現心中真實的感受;強調繪畫創作過程重在「漫興」,直接面對真實生活,在隨意感發中提升心靈境界;強調繪畫表達的重要原則在「乘興」,以直接的生命體驗作為先導,主宰題材選擇、構圖、色彩等形式去創造。中國美學的比興傳統對文人畫深有影響,吳門畫派是將此思想化為創作智慧的特出者,沈周肇其始。

 

將繪畫變成實在情景的記錄——不是記錄具體生活經驗,而是寫當下生命體驗,這是沈周對中國畫的重要貢獻。中國繪畫史上,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像他那樣,將具體的生活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形式。無論是兩宋的大家還是元人的繪畫,皆不如此。李公麟的世界也多是想像的世界。沈周這裡是無所不可入畫,他的畫並非所謂山水、花鳥、人物等通常的畫科分類所能概括,在題材上突破了文人畫傳統,一山一水,ㄧ草ㄧ木,一段閑暇時光,一場送別的場面,都津津有味地寫來。

 

沈周藝術的寫實性,與北宋末年畫院中的寫實之風是不同的,那樣的寫實主要是對具體物象的真實描摩,以追求形式為根本目標。沈周不是實錄具體的生活場景,更不是以形似為追求目標,他的畫是自己由具體生活所引發的生命體驗。

 

沈周以詩來作畫,ㄧ切現實場景都在他詩意的情懷中得到過濾,他所表達的是一種詩意的現實——當下此在的生命感覺。在中國繪畫史上,很少有他那樣每畫必題詩的,而且ㄧ般來說,詩都專為特別的畫所作。有記載:「石田作畫,皆先成一詩,就詩意描寫,間有畫畢後題者,百中ㄧ二。」沈周的詩畫結合,與兩宋詩畫結合潮流相比,相同點是都追求盎然的詩意,不同的是,沈周多是自作詩,並倚詩作畫,而兩宋之時多畫前人之詩,如杜甫、王維等的著名詩句每每成為畫家表現的對象。

 

沈周的畫重天趣,神完氣足,內力深厚。方薰說:「石田老人,筆墨似其為人,浩浩落落,自得於中,無假乎外。凡有所作,實力虛神,渾然有餘。故僕以謂,學石田先須養其氣。」他有《聽泉圖》長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晚年作品。其上有詩云:「山水自天趣,謬筆何刻畫?」天趣者,自然而然,不忸怩、不造作。

 

他的畫雖然是平常景致,但極有感染力。脫略紅塵,追求流水行雲之妙,是其生活態度,也是其藝術態度。

 

 

——朱良志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無論真理是什麼,都應切身體驗

無論真理是什麼,都應切身體驗

2019-06-21

茶主人:張澤銘

解致璋筆記

禪修的目的,讓我們意識到,禪是我們的日常經驗,而不是從外界加進來的一些東西。

 

有一位熱心的弟子想要學習劍術,便來到了一位大師的身邊。隱居山中草庵的前輩不得已答應了他。但是,該弟子每日的工作只是幫助師父收集柴火,去溪邊汲水,砍柴,生火,燒飯,打掃禪房和庭院之類的日常家務活。師父並沒有正規地教過他什麼劍法。隨著時日的流逝,這位年輕的弟子開始感到不滿。心想自己並不是為了當雜役來到師父身邊的,而是為了學習劍術才來的。

 

於是有一天,他來到師父面前,對師父講出了自己的不滿,並請師父教他劍術。師父回答說:‘好,那我就教你吧。’結果,這位年輕的弟子再也不能夠安心地做任何事情了。原來,每當這位弟子開始煮早飯時,師父便會出現,拿著棍棒冷不防地從其背後向他打來。在打掃庭院時,也同樣不知道棍棒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方向向他襲來。年輕人心神不寧,完全失去了心中的平和,因為他必須隨時眼觀四方,注意周圍。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後,他才做到無論棍棒從何處飛來都能夠躲閃自如。但即便如此,師父對他的修行還不是很滿意。

 

一日,弟子看到師父在灶前自己做飯菜,覺得絕不能錯過這個大好機會,便拿起ㄧ根大棍棒,向師父頭上打下去。雖然此時師父正彎腰面朝鍋灶,攪拌鍋內食物,但是弟子的棍棒卻被他用鍋蓋接住了。這時,弟子才頓悟到自己ㄧ直以來未能領會到的劍道之真諦。他也由此真正體味到了師父的良苦用心。

 

完美劍術的奧秘,存在於創造一個能夠隨時對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應的精神框架或者結構。雖然技術訓練非常重要,但這畢竟是人為地、有意識地、審慎地獲得的東西。除非有益於劍術技能的精神以某種方式使自己與極具流動性或者機動性的狀態相調和,否則任何獲得或附加的東西都會缺乏自然成長的自發性。

 

當精神被喚醒通往‘悟’的時候,這種狀態將會佔據優勢。那位劍師旨在使他的徒弟達到這種意識。這是不能通過為某種目標而特別設計的體系來傳授的,它必須單純地產生於內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劍師的體系真的不是體系,但在其表面的狂熱中有一種「自然」的方法,他成功地喚醒了年輕徒弟的精神,這種精神觸發了掌握劍術所需的機制。

 

這其中隱藏著禪的修煉方法的特別之處,那就是,無論真理是什麼,都應切身體驗,而不是訴諸理智的作用和系統的學說。後者拘泥於技術的細枝末節,其結果只能是膚淺的。理論化的東西也許在打棒球、建造工廠、生產各種工業產品時是相當有用的,但在創作直接體現人的靈魂的藝術品,或者在該技術已經非常嫻熟、想要獲得正確的生存之道時,並不能行得通的。

 

 

——鈴木大拙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富可潤屋,德能潤身

富可潤屋,德能潤身

2019-05-15

茶主人:張澤銘

解致璋筆記

古人云「富可潤屋,德能潤身」。具有道德的內涵必然會放射出道德的光芒。

 

外形與內心,只要恰到好處地達成ㄧ致,形式主義就可以成立。形式主義本身不是壞事,如果內涵是錯的,只有漂亮的外形,就會變為壞事。

 

 

——鈴木大拙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只有心無雜念的人,才能看見這些細微的變化

只有心無雜念的人,才能看見這些細微的變化

2019-03-10

分享來自一条 葉放訪茶文章 原文出處

台灣茶家,清香齋主人解致璋老師建議,泡烏龍茶時,浸泡時間不要長。否則它最美的,也是最有靈氣的部分,都會消散了。

“我們就要養心:覺知的心,覺察的心。”她認為,好的茶人要能夠用經驗去應對不同的狀況比如,窗外突然起了風,你泡茶的節奏就要改變,否則,你繼續慢慢地優雅地泡著茶,但是壺也涼了,茶湯也涼了。“要覺察到這些細微的變化,我們的心要很安靜。”

清香齋主人解致璋

泡茶的這份功夫,是養出來的,「要學習靜,不要雜念紛飛,不要分心,一步一步來,靜一點,再靜一點,再靜一點,日積月累會就有一種轉變發生。」

綠茶,普洱,紅茶,鳳凰單樅,武夷岩茶,在台灣也都是大家常喝的茶,但是烏龍茶的泡法最複雜。

烏龍茶須用高溫沖泡,浸泡時間不宜過長。要趁熱喝,趁熱品茶湯的香韻。

婉萱的茶匙和匙擱

“環境的溫度變了,泡茶的節奏也要改變。這個技術是活的,也不是一天可以養成的。”

“在開心的氛圍裡,學習效果是最好的。美,是填不進去的。我用發現的方式,探索的方式,去引導。這個美不是做給人家看,而是做給自己看的,我關切的是真正的成長“。

“一個好的茶席,首先要有好的茶,好的水,好的茶器,還要有好的茶人。只有好的茶人才能泡出好的茶來。同時要有好的環境。如果別的條件都具備,這個泡茶的人卻完全不解風情,那也是暴殄天物“。

“茶席,就是一個喝茶的範疇。兩位連在一起的,叫連席。茶席可以是一個人喝的,也可以是和朋友一起喝的。茶席只是喝茶的一個氛圍,一個空間。”

“茶席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但核心還是壺,杯子,茶葉,茶席也可以很小年輕人家裡的房間很小,也是可以喝茶的 – 我就在地上泡茶給他看。”

每一次茶會,解致璋都會用心準備茶點。她覺得,點心是一個很重要的配角,有助於保護胃。她選用甜味的點心,但是甜度不高,不能添加香料,防腐劑或者是色素。她還會在色彩上稍做搭配。

畫家、藝術家 葉放

1962年年生於蘇州畢園,現居蘇州南石皮記。蘇州國畫院國家高級美術師。狀元之後,文人世家,提倡雅活理念,被稱為“現代雅集之父”。

台灣茶家解致璋(上) 誰說台灣茶道是學日本的?
台灣茶家何健(下) 所有的好,是不能夠有負擔的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清香齋茶會 | 剎那生滅,十分快樂

清香齋茶會 | 剎那生滅,十分快樂

2019-03-04

分享來自 林曦 小世界工作室文章 原文出處

2018年10月,清香斋茶会中的一个茶席
無論豐盛和簡單,清香齋的茶席都很好看。

陳設間,富有中國傳統文人審美中的“案上山水”之意,細看時,也充滿著從生活中拾取的各樣物件,新舊中西,無有拘束。

茶人解致璋老師事茶三十餘年,她在清香齋中,與學茶的同學們一同,專注於台灣本地的高山烏龍,探索它好喝的各種可能,也在日復一日的習茶生活中,以一杯茶湯為原點,將其間的美好,衍生到案頭、居處,乃至你願意停留的任意一處、一時。

2018年10月,解老師與清香齋的三十餘位同學在上海舉行了一次茶會。小世界有幸作為客人,受邀前往。

從飛機落地開始,到結束,一次茶會的始末,得以從頭到尾看見和了解。

茶是什麼,茶會是什麼,深有體會的,莫若那些茶人。如清香齋的師生,若沒有許多的好,難得數十年間,仍遊戲其中,樂此不疲。

於是我們從親近那些認認真真,將它變成日常好事的人開始。

三日茶會,是一次起落生滅中的美好流動。流動不可留住,盡力以圖文呈現一些,吉光片羽,也十分實在。

分享給你們

特意到来

從台灣抵達上海後,茶主人們便去了花市

2018年10月17日,清香齋的同學從台北來。中午落地虹橋機場後。點心組和迎賓組的同學直接去往茶會現場,開始準備。茶主人則去往就近的花市,挑選各自席上的花材。

茶主人是茶席中的泡茶人,他們打理出茶席的空間,泡出好喝的茶湯,在茶席上招待客人,是茶會中的一種核心。

我們隨著十四位茶主人去到了花市。花市裡植物繁多,秋季裡,多了黃紅的枝葉和各樣的小果子。菲薄嬌嫩的花兒,同學自己捧著,大枝的不好隨身攜帶,就係上絲帶,寫上自己的名字,勞煩店家送到。

正式的茶會有三天,每天下午兩席,晚間一席。每一席,招待五位客人,此前在現場的準備時間,有一天半。

他們中間,有的是工業設計師,有的是主婦,有的從事軟件行業多年,也有大學裡的老師,是各種各樣的身份。在清香齋跟隨解老師學茶的時間,短的六年,長的已經有二十餘年了。

十一幕:自己的事

 

1. 歸置

在茶會現場,茶主人設計和照顧自己的茶席

見到張先生時,他在茶會的現場,自己的茶桌旁邊,準備他的茶席。正躬身將行李攤開,將用具一一取出來,拆封和歸置。

他是這次茶會的茶主人之一。和其他茶主人一樣,除了桌椅、花葉植物外,一個完整茶席中所需的其它器物,都是自己從台灣帶來。

他隨行的行李箱中,有煮水陶壺,泡茶用的紫砂茶壺,一組茶杯和相配的杯托,燒水用的爐座,還有這一次要用到的茶葉,以及大隻的玻璃花器。背包中有用來置物的榭籃,中等大小的花器,盛接廢水的水方——這些東西,怕磕碰,所以都手提。可以托運的大行李箱中,則放著多一隻的煮水壺,茶匙,各色的茶巾,熨斗,小一些的花器,花剪等更多用具。

每一件東西,都用盒子,布袋,氣泡紙細細地包裝好,在包裝上寫上它們的名稱,相互間隔好緩衝物,一些柔軟的衣物,也被用作防震,填充在其中。這些東西,都是自己一一打包陳放。張先生從事互聯網行業,研發視頻與音頻軟件,過往裡,家事都是太太打理,學茶以來,各樣的小事都會自己過手,他說只有親手做過,心裡有數,才會安心。

其他的茶主人也都如是,取出各樣茶器具,也將拆下來的包裝,都一一疊好,分門別類地整理在一起,等待再次收納時。

各自做事

2. 合適

金玉席上的花枝

清香齋的茶席上,總有植物。盆栽、瓶花種類、搭配到大小、花器,都沒有模式和限制。

初到那天,在花市,大家在大片大片的花葉中各自挑選。穿梭中,抱著自己選好的植物,會相互致意。 “你的這個真好,有姿態”,他們常常這樣說。他們說的好,是指這個花兒不板直,姿態和線條漂亮不俗,或是很特別。就會發現,當它們簇擁在大片待售的花朵中時,其實無奇,是一種正常的漂亮,到同學們選出來,安置在自己的茶席上,再去看時,就真的不同了。

入夜了,皖週席上的花枝的樣子

皖週的席面上,有一枝高高的吊鐘花,沒有開花,只有細細的綠葉。置在茶座的最左手邊,高過頭頂,她本來想要將它們剪短一些,但發現茶席所在的空間很高,這樣的高度正好。

枝葉的形態很美,細細的枝幹從不同的角度蔓延開來,都微微向右側延伸去,這樣的流線感好像一個邊界,給桌子圍出了一個小小的空間來。枝葉細小的最末端,只是到了桌面長度一半的位置,又令這空間在似有若無之間,有一種很“鬆動”的意味。

她學過多年花藝,曾經很在意花兒的姿態,說自己常在一個細節中計較很久:搭配,方向,高矮,腦子裡會有一些標準,對和不對十分分明。她說在清香齋習茶以來,鬆動了很多,會從一個空間的角度來看待各樣的陳設,不再拘泥於單一的花兒的細節,而去看整個茶席是否舒服。

於是單獨看來好像不夠完美的花葉,在合適的環境中,也會十分好。

會發現很多事都是如此,合適與舒服,沒有非怎樣不可的鐵律,合適了便是好的。

一枝小的,各自適宜

3. 是我

婉萱的茶匙和匙擱

席面上,皖周存放茶葉的茶倉是一隻玻璃小藥瓶。她的父親是醫生,這樣的瓶子在他的診所裡很常用,這只已有六七十個年頭,是一件紀念物。她喜歡將生活裡的東西用在茶席上。這一次的茶席,她想呼應秋天,所以用了橙色的小百合與麻質的茶巾,因為桌面不大,為免顯得色重而擁擠,所以帶了很多玻璃器物來搭配,比如其中一隻高燭台,是她的冰滴咖啡壺,倒過來擺放,正好合適。

Lily的席上,有幾隻小花兒,斜斜插在一隻鎏金琺瑯銅盒中。她說那是她淘得的舊物,是舊時新娘握在手中的手爐,用做茶席上的小花器,她自己看了,都覺得很歡喜。

婉萱的置物盒,上面的畫兒是她媽媽畫的 | Lily的小花器,一隻舊時新娘捧在手裡的手爐

婉萱的茶巾中,有兩塊是香奈兒的軟呢布料,搭配在一起,其中一塊交織著淡色金線,微微閃光。這是她從高中時就開始喜歡的品牌,這一次的茶席裡,她用了許多它的元素。比如放茶匙的匙擱,是一枚閃閃發亮的香奈兒胸針,置物架中有一隻很小的花瓶,一隻粉白的山茶花從裡面斜斜地伸出,高過了架頂。這次她泡的茶是一款單叢,她覺得其中有白色香花的味道,比如梔子、茉莉、夜來香,也與這山茶有所呼應,而山茶也恰是香奈兒的標誌。

 

和她聊天時說起,少見茶席上有這樣的鋪陳,問她為什麼這樣設計,婉萱說,也有學姐的茶席十分清雅簡單,泡的茶也很好喝,她也很喜歡,“她一直是這樣的”,她說,在自己的席上,便想要把自己的喜歡和東西分享出來,“因為這個就是我啊”。

4.舞台

席上花枝投影
映涵的茶席,為茶杯設置了小小“舞台”

映涵的茶席中,和她相对而坐的客人的一侧,有两个小木台,一矮一略高,搭配在一起。旁边有好看的花枝映衬,但台子上空无一物,看到时,不知有什么用处。

问她,她说等到分好茶,将茶杯递送给这边的客人时,可以将茶杯放置在小木台上,好像一个专门为它而设的小舞台。

她的茶席是一个四面台,便是主人的对面,茶座的两侧,还有主人的身旁,都有客人的席位。她希望每位客人眼前,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景,所以在设计茶席时,除了整体的完整,也会在每一个位置上考量,使得从不同角度看来时,都有画意。

清香斋同学的茶席,更接近于一个立体的空间。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茶巾搭配出几何的分隔,不同的器物搭配出高低错落的感觉,花叶分布其中,都各有朝向和搭配的考量。尺寸有限的桌面,便因为这样的陈设,显得宽绰而富有层次。也会着重考虑操作与递送时的动线顺畅,静置时如画,到了开始泡茶,往来流动间,许多的用心也更分明了。

張先生的茶席局部

主人座右手一側,設有小木台,低於茶桌,上面置著水方,火爐,水壺,置物盒或提籃。事茶時,壺中熱水的薄白水汽會從桌側輕輕升起。到了夜裡,特意放置的燭光會將花枝的影子投到茶巾上,疏密交錯,像淡墨塗畫出來。主人泡好茶,茶湯出在杯中,湯色分明,遞送到客人面前,也落在花枝葉影中,那一時,他們的“畫兒”,也便完整了。

5.土芭樂

這一次,瑋瑋泡的茶,是2014年的梨山烏龍,陳放了四年,在茶會前,提早一個月開封。

開封後,茶與空氣接觸,會開始發生變化,這個過程被稱為“醒”茶。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的程度不同,每一階段喝,滋味都會有不同。瑋瑋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同一種茶葉,他們會同時開封兩份,交替著泡來喝,好感受和比對,它們“醒”在不同階段中的滋味。

茶會時,不會知道所有客人的喜好,泡出來的茶,也不一定所有人都愛喝,所以席間分享的那一款,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歡和了解的。 “茶會上,重要的是把喜歡的東西和他人分享的心情”,瑋瑋說,因為自己先喜歡了,研究了,待客時,才可以把它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也有真切的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和交流。

清香齋的同學,往往會花許多年的時間,去泡一款茶。比如這次乃悅泡的茶是杉林溪,她泡這種茶,算來已經有十個年頭。這些年裡,各種各樣茶也都喜歡泡來喝,最潛心的,是“東方美人”與“杉林溪”兩種。

聊起時。乃悅說杉林溪的味道裡有蜜香、花香、果香,木香,甚至有時,會有芭樂的香氣。 “不是泰國芭樂,是南方這一帶的土芭樂,有很好的熟果香”。而這些味道,受茶葉、泡茶用水、環境、溫度、注水等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泡不同,每一次泡不同,每一杯也不同,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比如“有的時候,一口下去,就是很顯著的蜜甜,有的時候是很明顯的木質香,然後微微透出一些花香來”。

剛開始泡時,她也只知道它是高山烏龍,是好茶,對於其中有的層次與變化並無所知。時間久了,手上的功夫漸漸長進,漸漸知道怎麼泡才會好喝,心裡也安定得下來。 “把心放進去了,便可以感受和分辨不同的滋味。”她說,一定要自己去泡,去學,不要停,“沒有一日千里,但會不進則退,停下來,感知和功夫都會鬆散,那個滋味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掉了。”

那一晚的杉林溪,濃郁的香味中,透著一股清晰的涼意,和乃悅說起時,她很開心,她說這是山頭氣,高山茶特有的一種味道。

皖週的大禹嶺、Lily的佛手也有山頭氣,因為產區和海拔不同,味道也有不同,一種帶著脂粉香,一種有果子的微酸。 Lily還很喜歡自己的佛手在溫潤泡時的味道,她說那時的茶湯裡,有甘蔗的甜。

6.五泡

高山烏龍不宜悶燙,每一泡後,茶主人會用茶匙為茶葉散熱

除了了解茶性,泡茶時的水溫、力道等因素都會對茶的滋味有很大的影響。

看茶主人泡茶,動作都簡潔,留心細看,就會看到許多細節。

比如注水時,執起壺,會在身側靜待片刻,水沸時波動,略等一等,等熱水安靜後再注入,茶湯會更加安定。此時水安定,主人安定,客人也跟著安靜了。

烏龍茶不宜浸泡,為了避免熟湯味,出湯時會耐心等待茶湯滴盡,會調整角度,將茶葉包住或擋住的茶水也盡數倒出。

每一泡出湯後,主人會用茶匙輕輕翻動茶葉,也是因為高山烏龍不宜高溫悶燙,所以有此舉,為它們散熱。也調整了茶葉層次,未完全釋出的茶葉,會在之後的沖泡中,繼續釋放滋味。

不知道的人,會覺得他們的動作溫柔好看,知道的,會覺得會心。總歸都是為了一杯好滋味,相伴了許多年,嘗試比對過很多次,心裡有數,每一步,都自然做來。

高山烏龍可以到六泡七泡,香味還在,會淡一些。他們會在第五泡的時候結束,讓記憶留在最好的時候,有意猶未盡之意。

7.關照

抬頭看時

乃悅的桌椅,在宅子的天井中,上頭有兩方洞開,看得到秋天天空裡的各色淡雲和薄藍天色。她擺好了茶席,抬頭看時,與經過的解老師說,老師,我是不是應該把主客的位置換一換,這樣客人可以看得到這一塊好美的天。

8.養一把壺

壺是茶人心愛的日用之物

席中,客人請教主人,該如何開壺和養壺。

Lily說,開壺的一種方法,是將紫砂壺放在乾淨容器中,用燒開的過濾水沒過它,每十二小時一換,讓它釋放燒製時的雜物,如此輪換七天,開壺便完成了。而養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工夫。

茶主人用著的,都是多年相伴的壺,多是紫砂,因為材質的雙氣孔結構,在泡茶的過程中,會吸收茶裡的菁華物質,所以一種茶,便專門用一隻壺來泡。茶人們講究的養壺,是在日復一日的泡茶過程中,茶湯會“餵飽”這只壺。養壺一事,茶人以“斤兩”來計,時間長了,“餵”給壺的斤兩夠了,才能養好它,茶湯的滋味,也會日漸醇厚與豐富。其間的不同,喝茶的人會很了解,便是“你給予越多,它回饋愈多”。

但也不可求速,比如刻意一直將茶葉放置壺中。每次泡完茶,都要取出茶葉,用熱水清洗茶壺,晾乾,這樣壺不會濁,泡來的茶,才會有乾淨爽朗的味道。

所以沒有一把現成的正好合適的理想的壺,它需要和你在一起,在泡茶的過程中,慢慢接近一個理想的狀態,每一步都做到,急不來。 Lily愛打高爾夫,她說像高爾夫的差桿,打進一百桿前,總是低頭習練,去體會,去長進,過了這個階段,功夫長進了,也更自在從容了,漸漸可以享受更多,“比如可以在一抬頭間,看見果嶺周遭的風景,也有心去欣賞”。

9.經年

在茶席中待客的瑋瑋

茶會中有中場休息,客人可以到室外去吃清香齋同學從台灣帶來的各樣點心,聽古樂的演奏。那一天有些微雨,所以演出挪到了室內。

解老師坐在瑋瑋的茶席旁,瑋瑋坐在主人位上,那個位置看不見演奏的人,正好專心地聆聽。小空間裡很安靜,師徒兩人都沒有說話,穿著同樣款式的茶服,在洞簫和古琴音裡靜靜坐著。他們的茶服,是二十年前,清香齋去日本交流茶會時,葉錦添先生設計的。參考了宋瓷的顏色,染色後,又進行褪色,又已經過了許多年,落成一種近乎於白的粉和米黃。是中式的寬袍,微微一點小立領,矮矮地貼合,袖子收窄,便於做事,手腕處更是特意向內收了一個角度,很利索方便。

聊起來時,瑋瑋說,她第一次穿它時是18歲,也是第一次參加茶會。後來的每一次茶會,穿的也都是它,她說,“我現在38歲了”。

她一直學茶,每兩週去一次清香齋學習,習以為常。結婚生小孩時,停止過一段時間。帶小朋友很累也很開心,她說那個時候,才會發覺有一點擔心,想要回到那個安靜泡茶,佈置茶席的習慣中去。怕忘記那樣的感覺。

她說,專心喝一杯茶,拾掇一個花,這樣的心境已經是生命裡的一部分了,但因為從來沒有離開過,不曾覺得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直到有了事情中斷,才發覺生命中少掉了那麼多的東西。

都是一些小事和細節,她說,茶道是越磨越細的功夫,慢慢深入,越能悠遊於其中。平日里自己練習,感受每一杯茶的滋味,覺察力打開,心會變得更靈敏,感受愈多,習茶也愈有樂趣。

每一次,穿上這身清香齋大茶會的茶服,與大家一起準備茶,與客人相遇,更多了份款待的心意。茶席很好看,茶湯溫暖,一切的時間與用心,都在其中了。

她的茶席

10.自己的事

在室外,有迎賓茶和點心台,都有各自負責照料的清香齋同學

在茶會準備期間,因為事務細節繁多,一位初次參加茶會,年資較淺的同學和解老師說笑,說您現在只能相信每一小組的組長,監督同學把事情都做完。

解老師笑說,這句中,有兩個詞要改。 “只能”改作“充分”,“監督”應該是“協助”。她說,沒有人需要督促,每個人都會做好自己的事。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熨帖

11.生滅

茶會三日,有晴有雲有雨

21日,結束晚間最後一席,這一次茶會就結束了。同學們和來時一樣的打包收納,一一複原,離開。一夜過後,看起來就像沒有發生過什麼。

一席茶結束時,主人會把桌面收拾到泡茶開始前的樣子,向客人道謝致意,待客人離去後,再清洗茶壺,抹乾,一一收起茶杯、聞香杯,茶盅,去到水房清洗後再歸位。好像畫了一個圓,是一個結束,和一個開始。

茶會以外,他們會定時在清香齋同解老師學習,一起泡茶喝茶,一起玩耍,也習慣在清香齋以外的日常中,有此事相伴。

Lily是一位設計師,回台灣後,她忙著為一款改裝汽車零組件設計外包裝,照顧著家裡的老人家,也定時去練習高爾夫和學茶,在清香齋例行的茶會中,她將要負責點心席的工作,“準備得很澎湃”。

因為工作的關係,她每天泡茶的時間都比較晚,最近在練習自己喜歡的佛手,因為東北季風吹來,台灣的氣候開始轉涼,於是會想要去找到,在此時的環境中,什麼樣的水溫、節奏會讓它好喝,堆疊經驗。

聊起來時,她說,茶會三日,就好像台上的十分鐘,十多年來習茶喝茶,其中的感受和收穫很難一語道盡,“學不完,也是生活常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無窮無盡,也常伴身旁,所以不急很安心。

2018年10月,清香齋茶會的一些記錄

十四席

剎那生滅,十分快樂
清香齋主人解致璋老師採訪

解致璋老師,清香齋主人,事茶三十餘年

1.在傳統思路中,茶是“至簡”的,清香齋的茶席在設計上,藝術性很明確,擺設和考量的講究和細緻程度都非常高,相較而言,會有十分“繁盛”的意象,為什麼要這樣講究呢?

 

中國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先生說:“繪畫應該從實到虛,先要有能力畫滿一張紙,滿紙能實,然後求虛”,清香齋的茶席設計講究細緻,是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一種方法。

由繁盛而簡約,它是一個養成實力的過程。剛開始不可以求簡,那個“簡”容易貧乏,在求實的過程中,會經過看來很繁盛華麗的感覺,在這樣的狀態下,再往繼續往前走,其中的結構才會緊實,其中的“虛”才會有意義。

在茶席的設計中,具體到對於材質、色彩,對花木與茶具、茶席關係的掌握等等,都需要在一次一次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慢慢養成的,等到這樣功力養好了,呈現出來的簡約,才會是有力量、不單薄的。

台語裡有一個詞是“古麼”,它是古語,國語裡的意思是“講究”。不同時代裡,講究有時是好的意思,有時是反面的意思,我以前常被朋友、同學開玩笑說,這個人太麻煩了,很“古麼”。我也半開玩笑,我又不是對別人古麼,不麻煩人家,對自己古麼沒關係吧。

在現在,比較好的時代裡,它是一個值得被表揚的事情,它是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狀態,就好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講究是精神的一種高度,茶席的講究,更多的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意義。

2.茶席上,主人和客人之間的關照和默契往來是重要的一件事,會有一些客人不太懂得禮節,會有失禮和冒犯的情況發生,你們會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我問過同學,如果客人不喜歡你的茶,你會不會難過。有人說,我不會,那是緣分嘛。

其實剛開始學茶時,也會有一些掙扎,客人覺得不好喝的時候,會想到底要泡我自己喜歡的茶的還是客人喜歡的茶。到了後面,同學會變得更自在,會覺得最重要的事,是那個款待的心。當認真地把一個自己覺得很好喝的東西分享給大家的時候,如果有人不接受,也會很坦然地接受他的不接受。

就是我盡一個茶主人的心意,去完成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狀況,我的這一段生命,就很好地完成了,我的圓滿和喜樂也就完成了,因為本來就沒有外求,如果客人喝了開心,那更開心。

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不是無意識地在泡茶,也不是為了外在的掌聲,但也要先打開懷抱,才有機會找到另外一些玩伴和可能。這個時候,就得準備好了迎接所有的可能:比如茶具可能被跌碎,燭台可能被碰翻,要去接受理解或者不理解,喜歡或者不喜歡,它們都是正常存在的,都是這個遊戲中的一部分。

或者說,也是文化進程中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很緩慢複雜,也在不停變化著,但它是一種越來越好的變化。

3.這一次的茶席上,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器物。有傳統一些的,比如宜興紫砂壺,老蓋碗,家裡老人留存的花瓶。也有很多意外之選,比如用愛馬仕的盤子做壺承,亞克力材料的置物架,還有西式的呢子佈做茶巾,您覺得這些都很妥當?

 

其實沒有不應該出現的東西。不管是中式的,西方的,還是名牌的,時尚的,都沒有不合適的。我常說,你用一塊玉,或者是一塊揀來的石頭,都一樣,重點不在它是什麼,重點是你用得好不好。

昨天一位好朋友,他喝的那一席,是有很多香奈兒元素的,他說清香齋的茶道很有意思,可以把一個人的個性,甚至喜好,保留下來,通過學習,加上一些功夫和修養,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我說是啊,我們從來就不想要改變一個人。我覺得茶道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而是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的一種修養,它拓展我們的審美力和敏銳度,讓我們身上很多潛伏的生命力可以成長起來,也更有能力,可以成長得更完整。

與同學私下聊天,害羞的害羞,活潑的活潑,急的急,慢的慢,都是他。泡茶的時候,也都能看得出來。這些特點,不需要去扭它,順著它,照自己的節奏去做,如果讓急的人不要急,豈不是更要急壞了。而學習茶道會讓人變得更細緻更專注,一些變化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慢慢來,該發生的時候發生,該轉變的時候轉變,那才是美好的,真實的。

像我養一盆文殊蘭,一年開一次,一次才兩天。而且它那花苞,已經圓了,熟了,從鼓鼓的花苞到打開成一朵花,還要五個小時。如果你急,就會沒有孕育的時間了,開不出來。而所有的過程是在孕育那個“它”,文殊蘭是文殊蘭,玫瑰是玫瑰,各自長成自己,那香奈兒不香奈兒有什麼關係?

4.清香齋一直專注於台灣高山烏龍,您事茶三十餘年,為什麼可以專注這樣久?

 

是啊,樂此不疲。烏龍茶很複雜,也是很多人覺得它麻煩的原因。

整體來說,相比紅茶和綠茶,它的製作的困難度很高,它介於兩者間,是部分綠與部分紅的結合,其間比例和程度裡的可能性,會細得沒邊。

如果我們用白來比方綠茶,黑來比方紅茶,那黑白中間的灰,你說有多少種呢。用視覺來想像,烏龍茶就是那個中間灰調子。每一個山頭的茶不一樣。同一個山頭的師傅做的,也不一樣。同一個人,每一天做的,不一樣。甚至每一天做的三次茶,五次茶都是不一樣的。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灰,都不一樣。

做茶的時候,是看茶做茶,泡的時候,要看茶泡茶,找到一種茶最好的沖泡方式。比如茶葉開封之後,會有一個“醒”的過程,在其中它會有變化,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味道,那麼用哪樣的壺泡,哪樣的杯子喝,用什麼樣的水溫,什麼樣的力度,是最適合它的。這些都要經過一番實踐和思量,然後一起喝,一起討論,再研究,再泡,沒有盡頭,對我們來說,是其樂無窮的事。

5.這樣細緻地喝茶, 除了把茶泡得好喝,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我們會一直處於工作、家庭和社會上的各種事務和影響裡,大環境裡頻率很快,會讓我們帶有一些躁動的習性。人在浮躁和焦慮時,眼光容易狹窄而局限於一些不好的角度,安靜下來時,觀察力和覺知會有不同,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面,看起來比較不好的那一面,也不會再那麼絕對和主導我們的情緒。

佛法裡說,藉事練心。茶道有它的一些純粹的意義,也有與外界和他人接觸的部分,重要的是,它是一個需要實際動手去做的事情。細緻地泡茶、喝茶,可以幫助我們慢下來,也發展覺察力。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可以看見自己——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習慣,都有機會清楚得呈現在眼前,如果願意,我們可以由此調整和養成更好的習慣,比如不浮躁、更沉著,比如處理事情時候更有條理,更加圓融。

就是可以用一顆更寬的心看待更多的事,用更細和安靜的心去觀察很多事,透過身體力行,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變化。個體的變化會讓周圍的一些事物也發生變化,如果在比較長的時間軸上來看,這樣的變化對時代也會著有積極的正向意義,只是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此時的我們,還應多關注自身的經驗。

6.記得喝一位茶主人的茶,說到茶的滋味,有花香,果香等等。可是如果我們感受不到,會不好意思,想請問,怎麼準確辨別茶的味道呢?

 

對,有的時候,和同學喝茶,他們會很開心地說,有乳香,有果香。如果我沒有感受到的話,會很誠實地說,我沒有,可是你有,ok,我肯定你有。

其實在我的角度,希望他們能夠去理解,不是每一個人的生理反應都是一樣的。面對一杯茶,我們的感受,和我們的體質,我們的嗅覺有關,還包含了我們生命的經驗和聯想。

我舉一個例子,那也是讓我很感動的一件事情。

有一位朋友是玻璃藝術家,有一次他在工作室招待一群國外的玻璃藝術家,他們希望體會台灣傳統的東西,這位朋友請我去幫忙。

客人裡有一對意大利父子,父親是老先生,兒子剛好是中年的樣子,他們喝茶的時候很認真,喝到一個茶的時候,突然反應很明顯,兩個人一直在交談。後來他們請翻譯跟我說,他們覺得,那種香味很熟悉,但是記不起來了,就一直在追憶,一直在討論,那個香是什麼?

記得他們的表情,好像墜進了一種情境,很投入地沉浸在裡面,一直在想一直想。我也很希望他們有結果。最後他們笑了起來,很開心地請翻譯講給我聽,說他們知道了,那種香,是一種花的香。

我跟他們兩位說,對對對,然後兩位就跟我抱抱,我也很開心。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那個花是什麼花啊,到現在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那個意義,是你有了連接,是生命跟生命的一種彼此的想念跟連接,而且是永遠的。

我相信他們以後也會記得,在遠方一個島上喝的那個神奇的茶,有他們的熟悉的某種花的香,會是一個很美好的記憶,是一個不可見的,但又很確鑿的東西。

7.那麼如何判斷一個茶是一個好喝的茶呢,會否有一個標準?

 

常常被問,什麼是好喝的茶?跟美學討論什麼是美一樣,討論不完。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大到你的空間、環境、狀態都可以考量進去,小呢,那“一口”也是無限大的問題。

那一天做一個講座,有位發問的先生很可愛,他說老師,我很忙,非常忙,但是我很想泡出一杯我心目中的好茶,請問要怎樣才可以做到呢?我說那請問您知道那杯好茶是什麼味道嗎?他說我不太清楚。我說,要先知道那個味道是什麼,不然就泡不出來。

所以要慢慢去喝、去學,然後站在自己的狀況里和階段裡談這件事情。清香齋的同學學茶,學了一年兩年,懂的多了一點,會很“纏人”,我們把這個階段叫做“疑神疑鬼”,就是會覺得自己泡不好,有各種的原因,比如壺太新,茶不好,老師坐在面前太緊張。到了第三年,會進入一個“眼高手低”的階段,喝到學姐學長的茶,參加過茶會,回來自己泡,就會看到落差。

眼高手低是好事,學習的過程,都是先喝得懂,知道了好,手才會跟上去,有了目標,然後就體會、體會、體會,去追尋,慢慢進步,才會泡得更好,對好的判斷,也會有提升。

所以“好”的判斷,也在於你是用什麼樣的經驗在喝這一口。喝了一年的茶,好就是一年裡頭的經驗嘛,喝了兩年,就是兩年經驗裡的好。十年中的好,一定比一年裡的高,但十年的茶人,也可以與一年的茶人說,你這杯泡得很好,但這不是從十年的高度出發,而是站在了一年的高度中來說的。

8.茶會結束時,您感覺是怎樣的?那麼豐盛的景象,一夜間就沒有了,會有一點點傷感嗎?

 

結束的感覺,就像雲淡風輕。傷感是不會的。茶席即生即滅,茶湯也是即生即滅,如果,你喝的時候,你心不在這裡,也就錯過了。

結束了就是休息,放鬆,然後大家會談笑。一個人說故事不好玩,一些人在一起說,最好玩,通常都是一些糗事,比如被嚇壞、後來沒事什麼的。有時候遇到事情,當事的人會有點沮喪,就說,哎呀,不用沮喪,以後我們老了,最好玩的就是這些故事了,沒有這些曲折,就不精彩了。

剎那生滅,何來感傷呢,感傷是沒有看透啊,看透了不會的。

9.可否分享一個這次茶會中,您覺得可以入畫的一個細節或者場景。

 

那一天早上,我們開車去周圍找花材,那邊有一個老宅,有園子,有很多的樹和野花。

有一段小路是土路,有些崎嶇不平,也有些荒涼,開到路口時,看到路邊有很高的黃色草花,就幾枝,是一種很亮的黃。我就說,哇,我們要那個花!

然後車子慢慢往前轉了一個彎,再繼續往前,突然,看到小路的兩邊,一路延伸往前,滿滿的全部都是它們,我們就,哇,哇,那樣的開心。

曾經與解老師做過一個採訪,關於她的故事,以及她與茶的故事。點擊圖片,可以看到,相信你會喜歡。點擊圖片可以看到這一篇。 (圖片攝影:蔡小川)

兩種好 _ 客人說

清香齋的茶人泡一種茶,會泡很多年。他們會一直嘗試和研究,怎麼把茶的層次和風土自然展現出來,且要把很多變量控制在一個範圍裡,才可能泡出穩定的茶湯。世界上有很多可能性,還有很多沒被探索的,但是清香齋的這種積累,他們對烏龍茶的茶性、泡法、器皿等等的使用經驗,我覺得是我所知中最深入的。

——馬嶺 攝影師、茶空間主人

茶會上,茶主人會和一個陌生環境有著非常直接的接觸,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和各種的狀況。會看到一些失禮和不當的言行,但是他們都處理得很好,這個好,不是那種我怕對方不高興,或者我要讓自己平靜、優雅,而是真正能做到,完全地打開,去接受所有——因為我愛這件事,我會做到我的最好,在這個環境裡,不管你是誰,我不動。

明白這個,是參加這次茶會,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的一件事。

——王愷 媒體人

一點感想

宗白華先生曾說,美的力量,我們都有所了解了,它的樣子、其間無限豐富的內容卻是由我們不斷去發現的。 “千百年來的詩人藝術家已經發現了不少,保藏在他們的作品裡,千百年後的世界仍會有新的表現。”

我們的傳統,也是這樣長來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舊事,都是人先有了興趣,喜歡了,然後投身其中,去體會,發現。

比如茶。要好喝,就去了解和細分茶葉,考究水溫與流速,研究和製作器皿。要愉悅眼目,就給自己一方案頭風光。期望知己共享,於是有了茶會往來和招待的真心——所有的落成,莫不來自對自己五感的關照,將自己作為原點,將感知好惡、經驗與手藝,對外映射成具體的樣子。由每一人,到每一代,是源源不斷的積累,也是時時都新的生長。

如同清香齋的茶會,這場光景由“愛喝茶”一事緣起,從外看,解老師與同學們經由自己的茶席,完成了一場很好的設計,其間有美學的思量、自我風格的呈現;有空間與舞台設計的借鑒、傳統中國畫裡,光影、虛實、留白的的意象;也有付於他人的關照,和泡出一杯好喝的茶的功夫。往裡看,其中也蘊含著不同個體的生命體驗,無限變化中,是他們同自己的認真相待。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各樣的生長與更新,均來自人的躬行。

三日茶會,賓主盡歡,如果有一個上帝視覺,還可以看見很多。

迎賓組的同學在老樹下準備茶會當日的接待席,點心組的同學在準備中場休息時的點心,擦洗水果與器皿,搭配茶巾。

負責水房的同學排佈著火爐,照看水沸的程度和儲水的多少。茶主人們留心著自己茶席的樣子,更換燃到末尾的蠟燭和不精神的花葉。

雨來了,外間的陳設從草地上挪到廊下。入夜,工作人員在沿路的草地上灑上小小的led燈,並在每一段台階下一一排好。在時間的縱深裡,是他們初到清香齋,拿起茶與壺,開始經年遊戲和學習,給自己身份之中,綴上“茶人”的一詞。所有的流向,漸漸匯集到此刻,一場茶會,茶席生成,茶湯落定,並且將越過它,繼續生長。想起來,像場大一些的過家家。

記得茶會中一個場景。初到那晚,楠書房為這次茶會準備的空間變了樣子,一片案上的山水和花樹,錯落間,各有各的有序。將至夜裡十點,佈置好茶席的同學,開始燒水試泡,整個空間,突然充滿了茶香。

那時,一天的事到了末尾,忙碌了許久,執壺試泡的那一刻,意味著他們要真正與這一次的茶會相面對了。碧蓮泡的茶是“東方美人”,是一種鮮葉被小蟬叮咬吸食後的產物,其中有醇厚的果香蜜味。美國男孩羅奕德坐在席中,他是楠書房的工作人員,喜歡洞簫,也在認真地學習。喝了一杯后,他覺得很感動,問,我可以去吹洞簫嗎?那時四野安靜,樂聲乾淨悠揚,茶主人們專注於手中物事,也有種踏實的安然和舒適。

設計師在此刻,主婦在此刻,IT人在此刻,老師在此刻,CEO在此刻,醫生在此刻。美景生成,凡人在場,各自都在認真遊戲,也終究是尋常生活中的一種好的選擇。

會覺得,不說傳統的沿襲與生長,且在客人未至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種圓滿。

做個好茶客吧

關於參加茶會,一些可以了解的,一起做一位好茶客吧,享受這快樂。

 

1.準時

客人不遲到,一是禮貌,二是主人在燒水時,可以用最好最鮮的水來泡茶,不會因為等待而將水煮老

 

2.體貼

注水和出湯是泡好茶的關鍵步驟,此時不與主人說話,讓他專心,我們也更有機會喝到好茶

 

3.遞送

可以將喝完的茶杯遞送到離主人近一些的地方,方便斟茶

 

4.保護

不輕易動茶席上的佈置,想要細看的,可在徵詢同意後,請主人遞來(可以雙手接受,以示謹慎與保護)

 

5.不用濃香水

茶的香,真的很好

 

6.不擾

盡量不拍照,也不使用閃光燈

 

7.心在

不把雜物放在茶席上,不打破這畫面,也專心享受此時

 

8.告知

不能出席或要遲到和提早離開,提前與主人說,令對方心中有數,是很好的體貼

 

一個去處
清香齋二號院

「清香齋二號院」是解致璋老師創辦的一處茶空間,在台北市杭州南路巷內。

每一個月,這兒有四場預約制度的茶會,每次可以接待十五位客人,茶主人不是專職的茶人,是在清香齋與解老師學習多年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領域,用自己最拿手的茶款待專程前來的客人。

如果你喜歡,可以去體驗,另外2019年,「清香齋二號院」會為外地的同好規劃四天短期的茶道美學課程,訊息將公佈在「清香齋二號院」的公眾號上,可以關注。

(可以在微信搜索 清香齋二號院 找到他們)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雲林的藝術充滿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

雲林的藝術充滿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

2019-02-25

茶主人:陳秀鸞

解致璋筆記

雲林的藝術充滿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他有詩云:「蘧蘧栩栩天涯夢,楚水湘雲叫鷓鴣。」他有做不醒的天涯夢、聽不厭的杜鵑聲,「歸兒,歸兒」的聲音似乎總在他的耳邊迴響。

 

他在笠澤有詩云:「吳松江水似清湘,烟雨幅蓬道路長。寫出無聲斷腸句,鷓鴣啼處竹蒼蒼。」

1365年的清明,他有詩云:「春多風雨少曾晴,愁眼看花淚欲傾。抱膝長吟酬短世,傷心上已復清明。亂離漂泊竟終老,去住彼此難為情。孤生吊影吾與我,遠水滄浪堪濯纓。」

 

他作於1369年的一首詩寫道:「久客懷歸思惘然,松間茅屋女夢牽。他鄉未及還鄉樂,綠樹年年叫杜鵑。」

 

他有一首《蝶戀花》詞寫漂泊之思,深永有味:「夜永愁人偏起早,容鬢蕭蕭,鏡裡看枯槁,雨葉鋪庭風為掃,閉門寂寞生秋草。行路難行悲遠道,說著客行,真個令人惱。久客還家貧亦好,無家漫自傷懷抱。」

 

正因此,晚年他繪畫中的一河兩岸,也滲入了思鄉的情緣,注入了‘無家’人思家的呼喚。

 

 

——朱良志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攜家又作它鄉夢,歸棹還隨落葉風

攜家又作它鄉夢,歸棹還隨落葉風

2019-02-24

茶主人:林碧蓮

解致璋筆記

何惠鑒說,元人山水帶有「書齋山水」的特點,雲林可以說是一個典範。雲林的藝術伴著他的思考「居」、尋求「居」的過程。他ㄧ生喜歡畫齋居之景,存世畫作多與齋居有關。

 

雲林ㄧ生對漂泊體驗極深,生當元末,處於家道沉淪中的他,大半生都是一個漂泊者。他大概自47、48歲左右開始,因避亂而離開無錫,放棄了家中的財富,離開他精心構造的清閟閣。一直到他生命結束的二十多年中,除了偶爾回無錫之外,一直在松江、浙北等地漂泊,最後客死他鄉。

 

曾有詩寫道:「攜家又作它鄉夢,歸棹還隨落葉風。」——歸槕只能搖向他的夢中家園,他實在的生命小船不知伊於胡底!

 

雲林的晚年歷盡老境侵尋、親朋淪落、漂泊天涯之苦,其繪畫極思慮之深,正與他的現實遭際有關。今所見其傳世作品,大都作於漂泊時期,他的畫可以說是漂泊者的歌。

 

 

——朱良志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雲林的精髓,只在「幽淡」二字

雲林的精髓,只在「幽淡」二字

2019-02-23

解致璋筆記

在中國繪畫史乃至中國藝術史上,元代藝術家倪瓚(雲林)是一位特殊人物,他是宋元境界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國繪畫風氣轉換的關鍵人物。他的名字幾乎就是風雅的代名詞。在明清以來的繪畫乃至其他一些文人藝術中,存在著一個「倪雲林模式」。但對於明清很多藝術家來說,倪雲林幾乎是個謎,人人說雲林,仿雲林,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接近雲林。

 

在我看來,雲林的高妙之處,在於其藝術背後所濳藏的思想和智慧。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他的藝術有很高的人文價值;第二,這種價值具有某種普遍性。正因此,雲林的畫具有安頓人心和啟迪人生的功能。

 

讀雲林的畫,猶如讀一本傳世經典,雖文詞簡約,卻義理淵奧。雲林是一位‘以圖像來思考’的藝術家。這位據於儒依於道逃於禪的思者,畫,只是他表達思想的一種手段。

 

董其昌說,雲林的精髓,只在「幽淡」二字,這是他能超越趙子昂等ㄧ代大師的根本原因。

 

 

——朱良志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No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