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馬嶺先生 金秋茶會十四席之三

分享馬嶺先生 金秋茶會十四席之三

2018-11-15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分享馬嶺先生 金秋茶會十四席之一

分享馬嶺先生 金秋茶會十四席之一

2018-11-15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解致璋 《一杯茶,接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解致璋 《一杯茶,接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2018-11-14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金秋茶会-一席茶的意境

金秋茶会-一席茶的意境

2018-11-07

 

轉貼分享 原文出處

文、攝影/吳瓊

 

 

 

今年桂花開得晚。或許因此而特別馥郁。養雲安縵楠書房的西側,有一株金桂,襯著老宅,花特別艷,香特別遠。

 

 

 

 

上週末,一場流動的茶宴,就在這花香中鋪陳。台灣著名茶人解致璋帶領她的清香齋二號院學生們,以十四張茶席,帶給人們一段難忘的時光。楠書房內七席按老房子的佈局而設,半敞開的空間裡不時有天賴之聲,應和著茶水的氤氳之氣。下沉式大廳裡的七席一字排開,一路走去,彷彿一捲捲山水畫正徐徐打開。

 

 

一走進這樣的空間,心底不由得一聲輕嘆。解致璋在她的《清香流動》一書中寫道:「營造茶席的空間,就像經營一片畫意,為品茶增加許多滋味,不只可以自得其樂,還可以引人入勝。」她主張學生們以自己的理解去展現生活之美,所以每一席都由茶主人自己構思創意並親手佈置,一杯一盞,一枝一葉,盡現風格個性,茶席配色、器皿質地、花草果木……都能讀出設計者的點滴用心。解致璋是台灣最早將茶席與環境結合起來的茶人,「案上山水」或許就是她對茶道的理解。將中國水墨畫的山水意境呈現於茶席之上,將古畫中人們聚飲於山間溪邊的場景移植到現代環境中,為的是嚐到美好的山野清茗。兼顧實用與美感,是對茶席的至高要求。這十四張茶席就是茶人們不斷積累,將心中意境漸次呈現的最好例證。

 

 

當然,茶席的主角是茶,一切都圍繞著茶。這次茶會以台灣烏龍茶為主要品種,包括高山烏龍、高山佛手、凍頂烏龍、東方美人等大家熟悉的品種。但即使是同一品種也都來自不同產區或年份,僅高山烏龍就有七款,分別來自2014年的大禹嶺、2015年的梨山、2011年的杉林溪等等。而且,每一種茶均由深諳此茶的茶人伺茶,以期讓茶客們充分領略到其中的美妙。茶會上,客人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挑選茶席,與大家一起品嚐聊茶。

 

 

選的第一款是來自阿里山的高山烏龍。 「這個茶場位於阿里山的樟樹湖,海拔約1600米至1800米,採於2015年冬。」茶人李珮瑜一邊溫壺溫杯,一邊緩緩道來。聞香觀葉、沖泡分杯……動作乾淨流暢,自然柔和。茶湯清澈明亮,茶香層次分明,第一泡即有很明亮的山場氣;第二泡,杯香漸濃,第三泡有了果實的香味……每一泡的茶香與茶韻均有不同。

茶間歇,人們來到楠書房前的草坪上,千年香樟樹下,來自上海自得琴社的樂人們以古琴配鋼舌鼓,將一曲「琵琶語」送入和風斜陽,曠遠悠長,一派山水意境。人們一邊欣賞雅樂,一邊品嚐台灣產的小點心,佐以時令水果。解致璋認為,品茶後,味蕾被茶打開了,很敏銳,正好吃一點細緻的點心。這也是清香齋茶席的一大特色。

 

 

再選了一款大陸的茶——2017年的鳳凰單樅薑母。這一席在楠書房的正廳內,一枝碩大的火棘紅果將整張茶席襯托得栩栩如生。茶人李婉瑄用一盞曉芳窯的蓋碗沖泡,完完全全激活了烏岽古茶樹的氣韻,喝到口中,唇齒生香,回甘綿長。解致璋立的規矩是五泡即止,因為她覺得前五泡能把茶最好的狀態帶給人們。五泡茶畢,大家都略感意猶未盡,坐在茶席上遲遲不願起身,或許是想把這一席茶上的五感之美都保持得長一些再長一些。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養雲安縵·楠書房的金秋茶會上,客人們感慨了再感慨,席間杯中呈現的不僅僅只是美麗,更是解致璋幾十年孜孜以求所倡導的生活美學,它,遠非一杯清香所能承載。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清香齋二號院:十四席

清香齋二號院:十四席

2018-10-24

分享 茶之路的文章與影像| 原文出處

「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
茶湯的滋味和香氣是看不到卻可以感覺到的東西。
清香齋的茶湯,這些年喝下來,變成一種可以感覺到的記憶。
人、茶、器物、自然的關係,在日積月累的實踐和時光的洗煉中,
變成一杯茶的心意傳遞到你面前。
心在那裡的時候,喝下去會有所覺悟吧。
參加養雲安縵·楠書房的金秋雅集
與清香齋諸位師友一起在上海品茶,
留下一些影像,清香齋二號院,十四席案上山水。

—— 馬嶺 茶之路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養雲安縵·楠書房 金秋茶會

養雲安縵·楠書房 金秋茶會

2018-10-22

分享 楠書房|文章 原文出處

 

 

 

一场期盼已久的盛大茶会

长达五年的酝酿,近九个月的筹备

此乃,美成在久

 

 

跨越海峡两岸

近百人的合力参与

10月19日—10月21日持续三天

近五百位的品茶人次

终于,云落茶杯

养云安缦·楠书房 金秋茶会

跟随台湾著名茶人解致璋老师

走进一个安静,雅致和有内在力量的茶世界

 

 

茶道:志于道 游于艺

 

 

 

 

“把茶泡得很好喝,发散出令人感动的魅力,永远是茶主人最核心的课题,那也是和我们一起品茶的朋友最期待的事“

—解致璋。

 

 

 

 

一杯茶是静心的源头、是生命的滋味、是光阴的流转、是创造的游戏。一席茶是洞见的入口,是与心灵的对话,当我们开始这样的旅程,视野也将更加的辽阔与自在。

 

 

 

 

茶人们准备火炉,会把它放在最好用的位置。如果使用酒精炉,就要记得加酒精和调整炉心的大小,水温是泡好茶的关键要素。

 

 

 

 

在煮水前,把茶叶分装在小茶叶罐里。不要太早放进去,以免流失了新鲜度。煮水的时候,安静的等候水开,小心不要把水煮老。

 

 

 

 

由于本次茶会中有部分茶席在室外场所,为了避免风速和夜晚光线昏暗对茶味的影响,茶人们早在两个月前就早早准备,在暗处泡茶,对着空调风泡茶,这样一份认真地心意,在今天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因此,喝到这样一杯好茶,是感恩,是知足。

 

 

 

 

茶席:空间的游戏

 

 

 

 

“一个好的茶席,首先要有好的茶、好的水、好的茶器,还要有好的茶人。只有好的茶人才能泡出好的茶来。同时要有好的环境。如果别的条件都具备,这个泡茶的人却完全不解风情,那也是暴殄天物。”

 ——解致璋

 

 

 

 

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即使是茶道这样传统的事物,也不必局限于古典的表达,假如更钟情于现代感,就试着用喜欢的风格去诠释。只有如此,才能使内心安定,去描绘它最美好的样子。然后精心布置每个细节,把故事编织得圆满而有说服力。

 

 

 

 

透过本次茶会的茶席,大家懂得,设计可繁可简,繁者,繁而不乱。

清香斋二号院的茶人们细心挑选茶巾的色彩,与季节的感觉相呼应。设计茶席的空间比例,用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变化来分隔,创造空间的层次。

 

 

 

 

他们把茶具摆放在适当的位置。让茶具看起来有前后、高低、疏密的节奏感。每一件茶具都应该摆在顺手好用的地方,在泡茶时,感觉就会很自然、不吃力,泡茶的动作可以很舒服流畅的进行而不碍手。

 

 

 

 

之后再在茶席上插一点花,让花木的色彩与线条融入茶席中,与茶具合为一个整体和谐的画意。站在客人的位置这一面插花,客人才可以欣赏到茶花最美的姿态。

 

 

 

 

清香流动的茶席告诉我们,茶人背后的付出和用心。

 

 

茶憩:大树老宅,山水意境

 

 

“礼是暖意,内心不能具体明说的东西,借一个外在的形式轻轻地表达出来。比如你来我很高兴,我觉得与你谈话,让我感到很充实,我就借一点小小的心意,点心、茶来表达我的心意和欢迎。”

——解致璋

 

喝完第一道茶请客人们走出阁楼,去大树下,此时的惊喜才开始:不仅有新鲜、原味、清淡的台湾点心露出真容,填补刚才一壶茶所带来的轻微饥饿感。

 

 

 

 

还有来自上海自得琴社团队的唐彬、蔡珊、白无瑕三位老师,在千年古树下 再现《听琴图》,带来沁人心脾的合奏曲目《杏花天影》《琵琶语》。黄昏光影,声声入耳,山水意境,处处可观。

 

 

 

 

茶道是一种修养,不是表演  茶道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品味的艺术,但绝不是表演的艺术,更不是装饰的艺术。 

——解致璋

 

 

 

 

茶会办完了就拆了,什么都没有了,茶汤的香气,更是瞬间即逝。游园也好,品茶也好,心要在那里,否则就错过了当下的美-。

 

希望大家共享片刻的安宁,欢喜于手中的这杯茶,铭记这般秋日浪漫。

 

 

 

 

摄影:管轶栋 毛毛 周鲲 周天 王竹筠

文字编辑:楠书房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上海 養雲安縵 楠書房

美成在久·雲落茶中 | 養雲安縵·楠書房金秋茶會

美成在久·雲落茶中 | 養雲安縵·楠書房金秋茶會

2018-09-17
楠書房

對於傳統文人而言,

雅集是四季消遣的上佳之選。

當盛清之時,太平日久,

士大夫悠游林下,雅集猶盛。

古人雅集大凡為聽濤、觀海、

持仗、垂釣、倚石、

作畫、抱琴、濯足等。

而在今时今日

我们选择在金风细细,玉露娟娟的时节

以一场清香流动的茶会,

与大家相逢在养云安缦

楠书房非常荣幸邀请到

台湾茶道的首创与践行者解致璋老师

及「清香斋二号院」的茶人们。

在大树老宅相伴下,

流连于秋光日暮间 ,

品悠悠茶香,听丝竹绕梁。

 

解致璋:一位茶行者的故事  
她年轻时曾经热衷戏剧,大学本科美术系,生命的初醒和矢志不渝只因「茶」。
她是中式茶美学的传承者,台湾茶道的首创与践行者,被誉称为「台湾茶道雅集第一人」。三十余年来,从事台湾乌龙茶道的教学工作。竭力引导习茶人体验时时看见无常的心,经由茶事获得内在真正的平静。开启的灵觉力以感悟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一切「美的所在」。
 
 

她的著作《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一书,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探索 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把自己对茶相关的一切经验、品味,甚至于理念及美学价值,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她致力于推广茶文化,引导人们如何把茶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点滴中寻找生活中的美学。

 

这是,解致璋的茶故事。

 
 
 
解致璋:一位茶行者的故事

茶道是生活的艺术,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一种对「美」和「修养」的追求。与茶相对的时光,是与内心的对谈。外表静若湖水,身边却已四季流转,相映衬的案上山水,看似随意,得来却不易。

黄昏光影,晴雨天色,每个时间刻度映照下的光阴留在在茶席的每一寸景致之上,一盏茶,已是整个人生。茶趣之美,涵盖高远,方寸之间,却大如宇宙,内心的自我观照映像在茶汤之中。
茶会,是可以接引社会所需文化艺术的一面
多年来,解致璋老师和学生们四游,提著茶具、备上茶点,默默走往一些美丽而有趣的茶区、园林、寺院、海边溪畔… 一边游山玩水,一边举办茶会,为的是与朋友们分享台湾的好茶。心因无所求,喝茶间获得了快乐。「茶会,在解老师的心目中,就是古时候的雅集」。
解致璋老师每年在户外园林的茶席也成为各界茶人最期待的盛会,由第一场户外茶会北势溪畔茶会开始,走遍苏州、杭州等地。今年深秋,我们相逢在养云安缦·楠书房,一同体味茶间深情,与时舒卷,芳气流动,清醇韵长。
茶席,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
除了解致璋老师本人,她的「清香斋二号院」团队也在为本次茶会精心准备。林林总总的细节,临时变数的应变之道都在考察之内。慎重其事,真心实意泡一盏茶,把简单的事做到最好,除了色、香、味之外,感动其中,这是最珍贵的事了。

“一个好的茶席,首先要有好的茶、好的水、好的茶器,还要有好的茶人。只有好的茶人才能泡出好的茶来。同时要有好的环境。如果别的条件都具备,这个泡茶的人却完全不解风情,那也是暴殄天物。”

 

——解致璋

茶席不仅是平面设计,也是空间的游戏。它的趣味存在于色彩、材质、造形的细微变化之中。茶汤的美味在时间轴裡轻轻滑过,香芬和味道像音乐的合弦,它是时间的艺术。

每一次的茶席布置,都呈递出茶主人的个性,样式繁多,皆有无穷的变幻。每位茶主人发挥平日累积的审美与想象力,利用各种元素混搭,风格便自然流露。有现代感的茶席,也有古典之风,山水意境,处处可观。

美成在久·云落茶中

当苍苍大树,仍然吞吐汉唐的气息,

当澟澟老宅,依旧蕴存明清的雅緻,

碧云天,黄叶地,

我们邀请您共赏这段恬愉 、

无争的时光,

像握在手心的画卷,

缓缓展开季节的流霞…

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一日

 

美成在久·云落茶中

——养云安缦·楠书房金秋茶会

 

与君相逢,不胜欣喜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罐 茶味|解致璋老師 一手規劃的清香齋二號院

罐 茶味|解致璋老師 一手規劃的清香齋二號院

2018-09-10
葉俊良、胡碩珍 / 台北報導
草木合為茶
中有清香心
人居天地間
流動樂山水
隱市二號院
潔室窗几淨
客來自適賞
淪茗無盡意 

 

關於 二號院
 
關於「二號院」的空間,是解致璋老師一手規劃,她以老子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室內構築由天花板、地面、壁牆所成,牆面開窗鑿門。空間彌六合,一切生命的韻律以及生活裡的節奏,全部可由這屋子內虛室的「無」而生。
 
 
院庭內原有老樟樹一株,是深巷中鳥兒們的棲會所,於東方移栽一欉光蠟木、青楓、桂花、樹蕨等與樟木彼此相呼應,園中栽花植木,均為台灣原生種草木為考量。

 

緣起
 
 
解致璋老師有感於古今時空相隔,今人於都市生活步調緊凑,居所也未如古人清幽,因此尋求一種有情趣的生活,適可靜慮繁囂風塵。喝茶,便是件簡單愜意又能滌煩之事,2018戊戌新年選址台北鬧市建隱室,名曰:「二號院」,約茶相聚,對外開放。
 
二號院像是個安靜的隱士,坐落於繁華的鬧市深巷裡,維持清香齋一貫獨具的靜謐氛圍,無處不顯生活美的意趣,是國際人士認識台灣茶文化的最佳代表。
 
以從學多年的茶人弟子擔任茶主人來司茶,空間元素清雅簡素,惟願待客心由境入茶,佈置一個軒外天光花影入室來,窗几明淨優閒舒服的環境,茶主人們經營茶席便如經營一片畫意般,「尺幅窗,無心畫」(李漁),讓走進來想靜心品味茶有真香的朋友,感受飲茶共話,日常生活自如的方式,也是種輕鬆生活的態度。

 

 
 
孔子曰:「游於藝」,藝在道中,也在生活中。當我們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做一件事情,一定會體察到這樣的感覺:「當下時空和你融通在一起,時間像茶水一樣慢慢流入你的身體,你可能聽到自己情不自禁的心底話,靜美而舒適只因一杯茶,茶香花芳畫意滿室,覺得自己竟也是位品茶遊賞的詩畫中人啊!如斯言,待發現的美,無時不在生活中。」
 
 
 
 
 
茶,是生活中的味覺藝術
 
 
 
 
人們在茶湯中求真味品真香,而茶席佈飾則是為日常生活增添視覺美學的藝術氣息。習茶者品茶者亦應知解,茶性本懷精行簡德,恰宜素直寬柔、心手閒適的人來相待茶。每個人在天地俯仰在紅塵勞頓,偶得片歇喫茶去時,那一席將自己理明白的茶席與喝清楚的茶湯,都是人間風景中一幅「歸返自心」的畫作。觀無量壽經如是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解老師說:「能在茶之道路中前行,因茶而明心見性的歷程,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
 
 
 
茶主人 邱瑋泫
當我們來到二號院品茶時,開門相迎的瑞冠姊帶著我們四遊庭院與屋室。在這的每一位司茶的茶主人,都是解致璋老師眼底大器晚成之人,承襲著老師經年累月口傳親授琢磨下,可以靜氣鬆柔理茶的人。他們平日習茶養晦,事茶待器,鑑賞插花,移栽植苔,將茶、器、景、境,通融於心,動手動腦、即知即行的實做,藉著台北二號院的場域,來演繹多年的所學所感。茶人們得備相應節氣、天候、穿堂移影來隨機佈置茶席,此間茶心閒雅之樂趣便躍然於上。
茶帖
「器物」是茶人表達茶席理念的中介,二號院茶席理念「岸上山水」的物器,均源自茶主人居家日常生活中的家用擺件雜物及庭中草花,取之隨機任運,搭以四季當令花木,來相應天地萬物同合。由平常物器組配兀然而成茶席,別出心裁,借茶理境。
 
茗境如是「半壁山河移入席,一盞清茗酬知音」!
與會來賓品飲佳茗
點心席
暉麗灼爍
素處以默
案上山水
風靜茶香
四季茶席集萃
窗外晴光入院來 碗茗爐烟款佳友
於2018年初始,試營運階段的二號院,是一處體驗台灣茶道的茶室空間,我們稱它為「隱市茶會」,當大家聚在都會一隅一起品茗,靜靜的享受著自在而平凡的生活樂趣。這情調是屬於台北尋常巷陌人家,平日邀鄰偕友在一塊喝茶的景况!
 
「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
 
世事如風月,願歲時靜好。
左起【tea茶雜誌】主編葉俊良、前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女士、清香齋解致璋老師、台北故宮博物院顧問廖寶秀女士於清香齋二號院歡喜合影
◆ ◆ ◆ ◆
清香齋「二號院」的開放
已然是島嶼台北
人文茶品飲空間的一道風景!
◆ ◆ ◆ ◆
更多精采內容敬請見〈茶雜誌〉
2018年 冬季號 No.20
 
罐 新聞
    微信:CansART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清香齋二號院 —— 內蘊藏和,曖曖含光

清香齋二號院 —— 內蘊藏和,曖曖含光

2018-09-09
 
 
清香齋二號院
——內蘊藏和,曖曖含光
 
在流行的清寂茶道及豪邁的普羅茶飲之外,清香齋多年來,幽靜地守著獨特的靈動清雅風格。
 
五月十日有緣造訪位在杭州南路一段巷內,台電老舊宿舍改建的「清香齋二號院」,從木門推入,迎來滿眼雅緻綠意,猶如進入清雅的世外桃源。不同於坊間許多茶空間比價喝茶讓人遠離「喝茶會心」的深廣禪意,儀式性的清寂茶道也常帶來的距離感,二號院的花木扶疏,自然的生命力,清香流動,不費力地就鬆脫「清寂」「儀式」的束縛,活活潑潑,又同時靜瑟優雅,不一會兒即擄人心,捻花微笑。
 
在茶席間自在走動,每一眼光停駐處,就是一景,自然光穿透四面落地大窗,室內植栽與室外綠景色互融,在經意及不經意間,身心已靜靜舒緩。清香齋標誌的烏龍茶香,在手觸杯時眼耳鼻舌身意互傳信息,清醒又微醺間,恍如天上人間。
 
從一根火柴,看見整座森林。從一片茶葉,感受大自然地水火風共振。彷彿見到茶葉在台灣的山區不同海拔,在春夏秋冬四季各個氣候與日夜陽光星辰空氣水源泥土地裡十方眾生共舞後;透過人工摘茶、製茶人的製茶理念,最後成茶米或茶餅靜置架間………一回神,眼前茶師已揀起茶米入紫砂壺倒入蒸騰熱水,置入由匠師精心設計的清雅器皿中。沖泡出的溫潤茶湯,來到眼前,入唇入口入喉,平衡和諧,氣流迴盪引發了全付身心的感動,無以倫比。

 

 
 
這一切茶院茶人茶席,雖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攀緣的物質外塵,然而如同「藉相表法」,茶人用心,透過與外在物質的理性與感性之互融,展現其內在多層次氣韻養成,內蘊藏和,優雅自信存乎一心;而觀者的「藉境印心」也同時起了作用,不同根器眾生在此清逸氛圍中各自領會其意、其藝。如此,茶人與飲茶人共譜成,自我消融於時空的玄妙茶飲靜境。
 
喝茶會心,只此一念。這六根六塵六識,終歸於,一處。讚清香齋三十年來,在推廣茶文化上不遺餘力,不僅曖曖內含光,久久自芬芳。

 

 
 
向解致璋老師及眾茶師們致意。
 
 
-曾偉禎
 
 
 
 
清香齋二號院.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71巷2號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説明
No more posts.